Posts List

Home Assistant 小米门铃视频本地存储

小米的门铃,免费的云存储时间只有 72 小时,希望保存更多时间的视频,只能去充钱。后来网上搜了一下,通过 Home Assistant 的小米插件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刚好家里有一台闲置的 Macbook 用来发挥余热不是刚好。其实我之前已经安装好了,只不过手残把镜像文件删掉了,这样刚好出个教程从头来一次。 Home Assistant 安装 Home Assistant 支持多种安装方案,不过他们主推的是他们自己的一款软硬件一体的方案。其实家里是有一台软路由的,不过软路由担心把网络搞出问题,还是选择使用那台闲置的 Mac。官网里面也包含了 MacOS 的安装方案。因为 Home Assistant 用的是比较低版本的 Linux 系统,所以基本都还是需要使用虚拟机。首先需要安装 VirtualBox。另外就是需要下载 Home Assistant 的镜像文件。对于虚机,有一个推荐的配置,下面都以贴图的形式展现。 这个步骤里面的虚拟硬盘,记得需要使用前面下载下来的 vdi 文件。 接着需要把虚机的网络里面去配置桥接,官方文档里面说必须要使用有线连接网络,但是我的笔记本使用 WIFI 也没有什么问题。 系统全都配置好了之后,就直接启动系统,等待系统初始化好后即可。系统初始化好后,即可进入页面 http://homeassistant.local:8123/ 。一般进入页面的时候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初始化。 初始化完成后,创建账户。 选择家庭地址 进入主页 以上就是 Home Assistant 的安装,主要就是一个虚机的配置,其它基本只要下一步就可以。不过这个还是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安装 HACS,它是一个插件商店,通过这个商店才可以去安装小米的插件。 HACS 安装 HACS 需要尝试通过终端去安装,我尝试过直接在虚机里面去直接执行命令,但是是不可以的。需要安装终端插件去执行命令,这里我推荐使用 Terminal & SSH 插件,比另外一款插件好用,另外一款插件总是初始化失败。在设置里面,找到 Add-ons,然后在 ADD-ON 商店里面去搜索,不过这里有一个坑是默认搜不到这个插件的,需要在设置里面把高级模式打开。 插件安装好了,可以参考官方文档去安装 HACS。按照 Terminal 插件之后就可以直接执行命令: wget -O - https://get.hacs.xyz | bash - 安装完毕后,需要重启一下 Home Assistant,可以直接在终端里面通过 reboot 来进行重启。安装重启之后,还需要在 Settings > Devices and Services > Add Integration > HACS 里面添加一下。因为 HACS 需要使用 github 去更新,你可能还需要一个 github 账号来进行配置,输入验证码后,即配置成功。

菜腿的骑行通勤

现在,自行车骑行越来越流行。B 站上经常可以刷到各种骑行的视频。当时,就想着平常上下班开车特别堵车,骑自行车既可以通勤,还可以减肥,一举两得。选车的时候也没有特别讲究,都说迪卡侬售后比较好,平常也喜欢在迪卡侬瞎逛,在店里也稍微试骑了一下。三月份的时候就直接在迪卡侬买了最基础的公路入门车 rc100。选的是到店自提,有 100 块的优惠券,加上安装了站脚和水壶架,差不多 1700 多一点。虽然说这个车一直涨价到 1799,但还是非常火的入门公路车之一。推荐到店自提,自己安装可能还是有一点麻烦,自提会省心不少,还可以帮你把配件也一起安装了。 好多人一买车了,就各种装备,比如码表、自行车灯、手机支架等等。考虑到自己只是上下班通勤而已,才买的时候还偶尔出去骑行一下,但是后面除了上下班,基本也不骑。高德地图足够使用了,可以记录速度和里程,用来统计骑行继续就基本够用了。自行车灯买过一个,可是还没用几天,就被人偷了。手机支架就多多买了一个很便宜的硅胶支架,还挺稳,手机没有掉过。在迪卡侬买过一个骑行裤,但我感觉似乎并没有什么用,穿着也不是特别舒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买的不够贵的原因。一般如果骑行不超过两个多小时的话,应该也不太需要骑行裤,而且骑行裤通勤的话也不太方便。 对于我个人而言,自行车在通勤上更加有优势一点。如果开车去公司的话,路程15公里左右,大多数情况早上基本都要 50 分钟多,遇到更堵的时候甚至要一个多小时,也是家常便饭。遇到最夸张的一次是堵了我将近两个小时。另外,开车去公司还要交停车费。自行车通勤,现在基本稳定在40分钟左右,最快的记录 36 分钟,通勤距离将近 12 公里。通勤时间上来说,自行车比开车其实还更节约时间。 后来从三月份开始就基本断断续续用自行车通勤,一般不下雨的时候骑自行车,下雨就开车。梅雨季那段时间,雨水比较多,那段时间基本都是开车。下雨的时候骑自行车还是挺不方便的,后来买过一款迪卡侬的徒步的雨衣,99.9,使用过一次,基本还能用。但是如果是那种大雨,其实本身骑行雨衣基本就不太管用了。另外,骑行的比较重要的装备就是手套了。不仅可以防晒,握车把会舒服一些,而且万一摔了的话,对于手掌还有一点保护。骑行一共就摔过两次,一次是前面的电动车突然急刹车,另外一次是电动车自己骑太快滑到了把我撞到了,还好两次我基本都没有受伤。骑行的时候还是需要注意安全,不要骑行过快,和他人要保持安全距离。另外就是往旁边移动的时候,一定要先往后面看看。 市区通勤的话,路况还是比较重要的。公路车比较吃路况,但是现在路面经常各种各样的补丁,导致骑起来非常不舒服。另外就是红绿灯多的话也非常影响配速,后来自己摸索了一条路,基本是最快的,这个是地图导航没有的路线。大部分的公路车用的都是法式嘴,也是这一次我知道了有法式嘴、英式嘴、以及美式嘴。英式嘴比较古老,以前那种老式自行车使用的,美式嘴最通用,汽车以及一般的电动车都是美式嘴,而公路车一般用的都是法式嘴。法式嘴的特点就是细长,并且把塑料帽拧下来之后还要把上面的金属帽拧松。之前一开始补气的时候一直打不进去,后来才知道是这个原因。 夏季骑行最大的困难就是太阳比较大,比较热。前面的一段时间基本都放弃不骑了,太热就不想骑。后面,上海的一场大雨把我四个轮子和两个轮子的电动车都跑坏了,就只能骑自行车了。现在习惯了,感觉骑行太舒服了,那种破风疾驰的感觉实在太爽。早上六点多的时候是骑行最舒服的时候,不热并且太阳也基本没有,我偶尔起来的早的话,就直接出发去公司了。本来是买了迪卡侬的渔夫帽遮阳,但这个渔夫帽有一个问题就是帽檐经常被风吹到上面或者下面,吹到上面不能遮阳,吹到下面遮挡视线,不太好用。后面入了洛克兄弟的骑行帽,可以把脸部和脖子全部遮挡。有了悍匪造型的加成,现在骑行感觉没有一点问题。 如果你的通勤距离和我类似,建议你可以试试自行车通勤。可能比开车或者地铁更加方便快捷。当然说到最开始的初衷,减肥,反正我是一点也没瘦,自从骑车后,就比以前更饿,吃得更多,没有长胖就已经不错了。

停车被蹭的那些小事

自从有了车之后,停车似乎就变成生活中最大的烦恼之一。而停车停着不动被别人蹭,那就烦恼加倍。而被人蹭了还找不到人,那则是烦恼再加倍。被蹭了找到了人,别人不承认,然后你还没有直接证据,烦恼又又加倍。那如果用二进制表达的话,那么就是 1111,就有 15 倍烦恼了。前段时间已经是我停着不动,第三次被人蹭了,而且基本上只有第一次人都是直接在现场的,后面都是基本确定了作案对象,但是由于没有直接的视频证据,所以也没有办法。 第一次是在公司园区的地下停车场,当时一个十字交汇处人一直挺多的,走来走去。我就在那停车等待。大聪明急不可耐的冲了过来,左转,充满自信的把我蹭了个满怀。我当时真的是。。。这个人本来还说要跟我责任一半一半,他说我压了道路线。这里想解释下为什么压道路线的问题,因为右边都是停车位,而且很多车的车头都会露出来,所以会往左边开一点。后来打了110,当场民警是不愿意定责的,不过他还是讲了这个责任主要还是在于他没有把握好距离导致的,最后他还是认了全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M4y1L73L 这里的保险过程也比较简单,他报了保险,保险要了双方的驾驶证和行驶证,以及 4s 店的地址。定损由于责任清晰,定损员也没有过来定损,直接通过照片定损的。像这种发生事故其实是特别坑的,保险不会赔偿你的时间,你还要过去修车,修车过程中还要耽误用车。而且如果你的车比较新,别人也不会给你折损费。一开始保险公司定损的价格过低,保险杠当时车灯附近当初已经有好几处已经扭曲了,保险公司想做修复,4s 店说做不了,后来才同意换新的。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潜规则,一般来说保险公司都想能修就修,所以他们会把零件自己带出去修,而车主当然是希望换新的,尤其还是别人的责任的情况。所以,这种情况还是需要 battle,当然一般小的保险公司,甚至包括平安,评价都很不好,赔偿的时候不痛快。好像只有人保比较爽快,但是人保的保费又比较高。当时整个上海都没有保险杠,我顶着破保险杠开了半个多月,然后修车也等了好几天。 第二次,其实也是在园区停车场,不过这一次当时没有发现,发现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后来去翻了下行车记录仪,应该当时是一辆大众倒车入库的时候蹭到了我车的右前方。但是行车记录仪只有缩时录影,这种一般都是几十秒拍一张照片,而且没有声音,所以这种视频证据也很难拿出来作为直接证据。因为当时是周五,园区的物业只有周一才上班。周一上班的时候才联系上物业。我原本以为车位前面那个圆圆的是摄像头,后来物业那个是检测车位是否占用的,另外一个角度有摄像头,但是被一个大柱子挡住了。当时是通过 imagemagick 把视频分割成照片,然后再自己组合起来合成一个帧率低的一个视频。这样获取到了车牌号,后来报警,通过警察对方联系了我,我把这个视频给她看了,她的车身左侧位置的确是有一道划痕,但是她不承认就是这一次蹭的。她说她自己经常蹭这蹭那,不一定就是我的车蹭的。因为没有直接的视频拍到接触画面,所以这一次事故也没有办法。而且这一次报警,警察连来都不愿意来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S4y1E7e 第三次,就是最近的一次了,停在小区。当时车辆有震动告警了,然后我就下去了看了,然后发觉是有工人在搬空调。当时就问他是不是搬空调时不小心蹭到了,对方很激动地否认了。继续报警,警察过来看了,然后看了四周没有摄像头,就说应该不行了。其实当初远处一个摄像头,但当时警察说肯定拍不到,也就没有看了。后来问了邻居,邻居说可以看到的。后来就去找物业看监控,的确是能看到那个时间点,他们在面包车车尾处下货,但是他们的车身已经把前面全部挡住了,所以根本看不到后面。这一次虽然报了警,还去做了笔录,但是依然没有什么卵用,还是得自己去修车。 所以停车被蹭几乎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薛定谔的猫,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如果能够遇到素质高的人,能够主动承认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当然对于这种情况也想到了以下几种尽可能能够去追回肇事方的方法: 监控 行车记录仪 哨兵模式 监控是最有效以及最直接的证据。而且一般监控其实覆盖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所以停车的时候可以尽量找那种摄像头可以覆盖的区域。一般这种区域都是停车场主干道附近,以及一些交汇处。不过这个也需要结合时间段来去找,如果车子有震动告警,这样会比较好找一些。 接降压线的行车记录仪理论上是可以做到24小时监控的。但是一般会有电压保护,防止小电瓶没有电,所以可能有的时候电压保护就断电了。另外,就是普通的可能是缩时录影,一般一分钟或者几十秒拍一张照片,这种视频也难以作为直接证据。但是如果是正常录制的话,可能录不了特别长的时间,往往可能只能录满几个小时。所以,行车记录仪往往也只能作为辅佐手段之一。 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车已经有哨兵模式了。这种模式下发生震动事件后,会自动记录四周的照片和一点点视频,这个往往是比较好用的。但是小鹏有一个缺点,就是哨兵模式需要手动开启,所以会经常忘记。

颈椎康复指南--桌面篇

最近两个月,颈椎的状态一直不是很好。左右无名指和小拇指一直都有麻的症状。后来去医院做了核磁共振,诊断结果是C3-C6的椎间盘突出。虽然后来吃药加上睡得特别早,慢慢恢复了一些,但是手麻的症状一直没有彻底好。后来,在网上有看到电动升降桌以及显示器支架这两款产品,为(jiu)了(shi)我(xiang)的(hua)颈(qian)椎,我也入了这两款产品。 电动升降桌 爱否科技有一个视频就是关于电动升降桌的介绍,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不过我觉得也没啥实用的。电动支架基本也就是贵一点就更好一点,升降更平稳,桌子更稳一点。我也纠结了好几款升降桌,包括京东京造的、网易严选的、乐歌的,价格从 1000 多到 2000 多,最后还是入了乐歌的 E4 双电机升降桌,2000多,是我看的里面最贵的一款,不过这个升降桌送一个显示器支架,后面我还会再说。 由于这款显示器支架在京东上是厂家发货的,如果是京东发货,隔天应该就到了。厂商发货就很慢了,催了好几次,最后是德邦快递送上门的。快递是拆分成了两个包裹,一个是桌面,另外一个是桌腿以及相关部件(超级重)。 E4 是提供一次免费上门安装的。不过像我这种心急想吃热豆腐的,当然是等不及的。总体来说,升降桌安装难度不能说特别大,基本按照说明书一步步来基本都可以装的上,就是桌腿真的质量特别大,一个人搞起来还是有点够呛。桌子总体来说颜值还可以,桌面是那种光滑的面板材料。桌子升降还是比较平稳的,当然停止的时候会有一种顿挫感,但这也不影响。当然,很多人关心站立办公时桌子会不会晃。实话说,是有一点晃,但还是还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特别敏感的话,可能还是需要考虑一下。 总体来说,电动升降桌这种坐与站切换的方式似乎还是比较理想的。目前因为我使用的时间还不足以体会到明显改善的效果。这款升降桌一共有3个档位的记忆档位,调整上下档位不像其他的升降桌是按键形式,这款升降桌是旋转方式。旋转调整的粒度还是比较细的,调整可以比较精准。一般升降桌都有遇到障碍物方向升降的功能,避免一些意外伤害。这款桌面的承重是 120 千克,所以升降过程还是比较平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p4y167cC/ 显示器支架 电动升降桌,显示器支架以及人体工程学办公椅,这似乎就已经是颈椎病三件套。双十一在考虑入手电动升降桌之后,我就在考虑入手显示器支架。目前,因为主力使用的是 iMac2020,而且我当初选择的是支架版本,就是那种最普通的版本带底座的。其实 iMac 是有 VESA 孔的款式,这点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也是后来查了才知道的,而且带 VESA 孔的居然还要贵几百块。iMac 有个头疼的问题就是支架如何安装,因为原生的底座无法拆解。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通过底座中间的圆孔可以安装一个配件来安装显示器支架。选择的是长臂猿一款配件,国外应该也有类似的配件,不过好像更贵一点。 通过这个配件可以安装显示器支架,这种方案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没有原生的那么稳定,再加上升降桌的晃动,可能晃动的幅度会更大一点。不过,总体还是一种比较可以接收的方案。 对于 iMac 支架选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重量。一般的显示器支架都是只支持 3-9 千克的显示器,iMac 整体的净重已经超过 9 千克了,如果使用普通的显示器支架势必会有低头现象。后来我选择了 NB 的 F100A 型号的支架。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这款显示器支架承重范围更广,可以支持 3-12 千克的重量;二是这款显示器支架性价比高,双十一差不多一百七左右就可搞定。实际入手的体验要比期望中的差一些,第一个还是有低头现象,后来换了一个,好了一点,但还是有点低头的。支架的安装过程不能算复杂,不过如果是第一次安装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的,第二次安装就快多了。 另外一款支架是乐歌的 D7A,好像是一款比较老的型号,但是价格好像还挺贵的。安装比 NB 的还简单一点,因为好几个组件都已经安装好了,基本只要固定在桌面就可以了。总体来说,这款支架可能综合方面比 NB 应该还更好一些,颜色也不太一样,偏银色。最后的总体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后来还是入了小米的显示器挂灯,配合使用效果还不错。显示器还是横屏用比较好,竖屏的确是不是很好用。 总结 这么一套折腾下来,差不多花了两千五左右,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一个好的办公桌面真的会让人身心愉悦(可能是花了钱的缘故)。

键盘简史

铁打的程序员,流水的键盘。作为一名全栈工程师,怎么能没几把好键盘。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年我体验的这些键盘。当然我并不是一个键盘发烧友,只是喜欢体验不同的键盘的手感,好的键盘真的会带给人写代码的愉悦(当然这种愉悦感最多也就持续一天)。键盘的种类主要可能就是薄膜键盘、静电容以及机械,然后每一种下面又分为好多种。这几个大类我都有体验过,那就讲讲使用这些键盘的感受是如何的。 性价比高的 IKBC 茶轴 入机械键盘坑的时候应该是当初还是做前端开发实习生的时候,当初就有好几个小伙伴在用机械键盘。当时就心痒痒,后来选择了 IKBC 的 C87 的白色茶轴,应该就四百左右。IKBC 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一款机械键盘,适合新手入坑。茶轴也挺适合机械键盘新入手的小伙伴,它既不会像青轴那么激进,但是同时又有比较强的段落感,所以码字还是比较带劲的。 当时拆箱的照片已经不见了,只有当初在实习公司的照片了,还有那两台特别戳的显示器。这款键盘后来出掉了,因为后来键盘很多了,而且这款我也不会再用了。 信仰之 Filco 青轴 机械键盘这玩意,基本一入坑就想换,就跟女生买包一样,买了一个还想买一个。如果机械键盘没有买过 Filco 就感觉始终没有到头。Filco 算是机械键盘里面比较 TOP 的品牌,被众多网友奉为退烧键盘。自从入了机械键盘坑之后就一直心痒痒要买 Filco。不久后我就入了 Filco 的 104 圣手二代青轴,当初也是双十一活动,九百就拿下了,这款键盘平常都要一千多。其实双模的肯定很爽,但因为价格原因还是选择了有线版本。另外,有兴趣的同学以后也考虑入侧刻的,比正刻的骚气一点。 Filco 的手感不用说了,那种轻快感,啪啪啪,震撼心魄,才拿到手的那段时间那真的不要太爽。不过青轴的缺点就是噪音比较大,当时办公室的人估计都想捶我。再好的键盘用多了也会腻,再加上噪音比较大,不过这个键盘我还是用了蛮久的,只是后来又入了新的键盘,这款键盘就闲置了。老实说,这款键盘的手感真的非常优秀,基本可以算我拥有的键盘里面手感最好的了。 另外一点就是 Filco 的大键不好安装,Filco 的大轴基本都是有平衡杆的,平衡杆是通过龙豆固定,对于我这种手残党来说,真的好难装,没有 Leopold 的卫星轴安装方便。 舒适的 Leopold 红轴 当青轴体验完之后,就很想体验那种有段落感截然不同的轴体。另外工作之后也希望不要使用那么高调的 Filco 青轴,正式工作的时候就入了 Leopold 的红轴。Leopold 可以算得上是和 Filco 并驾齐驱的机械键盘品牌之一。大 L 对于键盘的调教一点都不输于 Filco。 红轴的手感相比青轴段落感会弱很多,会有一点点闷的感觉,但是那种触感感觉还是很OK 的。红轴感觉就是相对于青轴更有一种成熟的感觉,感觉也更容易接受。 Leopold VS IKBC 不一样的 NIZ 静电容 在体验过3把机械键盘之后,我也很想尝试静电容键盘。HHKB 作为静电容键盘的头牌,也被很多程序猿所追求。之前实习的时候我也稍微体验过别人的这把键盘,手感的确有求。这款键盘键位排布我不是很喜欢,键位对于来说太少了。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价格。后来还是选择了价格更加亲民的 NIZ 的静电容键盘 X87 35g。35g是按压压力,另外还有 45g的。 NIZ 键盘能够完美地适配 mac 电脑。键盘的外观还是比较朴素的,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一向不太追求花里胡哨的风格,之前选择的也都是比较低调的,灯厂那种风格的确不是特别适合我。静电容键盘的手感和机械键盘的手感完全不同,尤其是和青轴相比的话,没有那种段落感,更多的是直上直下,可能一开始会特别不习惯。静电容键盘可能稍微比较类似于红轴,但是和红轴相比,可能会更绵密,更软一点,当然声音也会更轻一点。NIZ 支持多种编程方式,不过我也没那种需求,就使用默认的就可以了。后来,还是觉得键帽太单调了,还是换了几个键帽作为点缀。